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推荐6篇)

文笔屋 人气:1.91W

篇一:如果不是那场作文800字

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推荐6篇)

雨疏落叶,秋意已不知不觉地在城市中蔓延,溢到每个角落中去。

我撑着伞,踱步在雨中,感受着夏去秋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雨愈发大了,行人加快了脚步,本以为只有我在匆忙之中享受着慢节奏的时光,路旁亭中,一位老人不慌忙在石案前徘徊不绝,丝毫没有对雨大的察觉。

我进入石亭,看那几案上星罗棋步地摆着一盘围棋,棋到中局,黑白双方不分上下。那老人见我不语,叫我坐于他对面,就这样,一场较量开始了。

记得我儿时曾学过围棋,黑白交错,也略知一二,与老师学棋,倍感兴趣,便一心下棋,取得五段的成绩,就再未与棋局见过面。

我见那老先生鬓角己白,留着一束整齐的胡髭,两颊颧骨凸起,戴着一双清亮的眼镜,两镜片后一双明亮的眼,虽人已暮年,不失锐锋之气,紧盯着棋。我下了一步“飞跨”,于黑白纷飞之中谋取生机,他高声日:”好!这步好!乱军之中破敌而出,反势夹击敌方,好啊!”,两眼角深深的鱼尾纹簇起,如水中击石,荡漾开来。我与老先生从南杀到北,从西战到东,横跨华夏大陆,纵览四海五湖,上至天庭,下到北海,翻江,披雷,不可开交。敌若”声东击西”,我就攻其后帐,偷其领地;再若”金鸡独立”,我则凌空跨断,步月登云。在老先生的叫好声中,棋到尾声,”大劫”已收,清点数目,细棋一盘,精彩无比。

雨依旧不停,在地上击起白,树也作响,清灵。

观雨景之际,我问老先生:”棋,究竟有何魅丽,让您痴而忘返,暮老之年仍葆一颗静心,梨梨静树般下围棋?”“棋,乃先人留下的文化。下棋,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感悟人生,胜过茗茶芬芳……”古有欧阳修号自醉翁,”六一”之中有棋一局,才得以以棋修身,写文,占据文坛一角;又有关羽”刮骨疗毒”时以棋解痛,方为虎将胆忠心诚;再有竹林七贤快活玩乐,琴棋书画不离手。老先生又与我说,“如今科技引领时代潮头,古典的文化瑰宝已被世人淡忘。”文化的魅力,舒天朝晖,是民族的魂魄,是国家的宝藏,是世界的瑰宝。看文化,静水流深;传文化,海纳百川;践文化,葳蕤生香。

雨微微地下着,更应说是下雾,烟雨微茫,阳光破云而出,骄阳。

我与老先生道别,他脸上的皱纹舒展,那束胡髭在秋风的吹拂下飘起上扬,我挥手,直至被人群淹没。

如果不是那场雨,我就不会邂逅老先生繁花似锦的灵魂。

棋开得胜赢功成,雨停霏开见天光。

一枝独梅傲云翳,使得华夏斩苍穹!

篇二: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

梯田层层叠叠,如链似带,高低错落。潭中倒影被江南淅淅沥沥的梅雨撕扯粉碎,向四周荡漾。

怀着一览江南“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的雅兴出游,却与连绵阴雨撞了满怀。“云遮寺”“柳拂桥”自然是未曾谋面便随雨远逝。我无奈改变行程,去到当地瓷师家中。他家族的制瓷历史已有几百年,继承先人的技艺,制得的名贵瓷器比比皆是。或是一昼夜烧制的等候,男人立于窑前,等待着心血的蜕变。他缓拉窑门,向内窥视,窑内火光映在瞳仁上,散发着光芒。窑内瓷色也不尽相同:最外部是普通的白瓷;再向内望,先是一点意外的斑斓,然后便是五色齐放:海棠红、茄皮紫、月白、天青、米黄……而当目光到达窑中心的“大肚区”,仿佛世界静谧停止了一般,一尊大红色耳瓶佁然矗立在眼前,瓶身竟如同旺盛燃烧的火焰般绚烂!待窑内温度降低,他俯身端起耳瓶,手指轻触瓶身,反复摩挲。造化之下的鬼斧神工,竟赋予它如此平滑的质感。雨滴竟都无法在瓶身停留半晌,转瞬滑落滴入水洼。

心田的沧桑都积淀于瑰魅多变的色彩之中。

“不如,叫它霁红吧。”他喃喃道。他告诉我,开窑的刹那是作为瓷匠的他内心最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时。釉彩在瓷胎上交融流布,或如天接云涛、或如云蒸霞蔚;或如大浪淘沙,或如群山叠翠……各式绚丽缤纷都在长时间的焙(bèi)烧中镌刻于瓶身,妙景横生,巧夺天工。其泼墨写意的神妙、瑰丽魅惑的传神,绝非世间何种丹青妙手可及!

雨渐渐大了,我们回到屋中。望着窑洞,穿过绵绵细雨,仿佛望见了整个历史……

赣地制得的瓷器,早在宋朝就闻名于天下。其与江苏官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河南汝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但时过境迁,辉煌了将近一千年的瓷窑却因战火和饥荒没落,手工艺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不得不另谋生路。而他却从未离开。唯有丰年累月的固守一窑、心无旁骛地定诚一心,才能烧制出传世奇瓷。心既是一口窑,看各人能创造出些什么事物。这种坚守,无不是在考验瓷匠的匠心。

心绪亦瓷窑。

大片阴云飘过,雨势渐小。窗边摆放着的正是刚烧制出的“霁红”。此有“雨过天晴、红霞满天”之意,极具诗意禅味。又或是“祭红”?以此祭奠心中种种过往。瓶身刻着的,无外乎不是草木鸟虫;但却形象迥异,不尽相同。松柏秀而繁阴、高古奇绝;虫鸟则蜷足缩颈,有触之即飞之感。此则魂魄,蕴含着属于它的独特命运,奇而不异,秀而不艳。

好的瓷师,假借自然之手雕刻焙烧出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瓷器。在釉彩、温度、土质都恰到好处之时,制得蕴含匠心的珍惜之物。红瓷映着窗外,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再度减弱,些许便不再听到。灰蒙的天空在瓷中变得火红。先是一个亮点,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变成一团火球,光芒万丈。阳光自窗外射进屋内,正映照在“霁红”上。

雨过天晴,红霞满天。

正是这一场雨,架起了古今的桥梁、赋予其文化的底蕴、创造出完美的邂逅。

微风拂过,窗外的潭水泛起阵阵涟漪。

篇三: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

群山连绵,惹起一帘空灵雨幕,晕开点点微茫薄烟。崇山峻野之间,一抹儒雅的天青。

着素衫,持竹伞,一醉碧水江南。我侧身坐在狭长的小舟,微雨柔和地泛起船板,荡漾出与远山翠色相称的清波。船头,撑船的老者顶一篷斗笠,攀缘着岸边的缆索,牵着小舟拢向渡口,一面唱着轻歌,一面霍地上了岸,搀扶我站上桥口,眼带笑意地说:“欢迎来到青花瓷的故乡,瑶里。”

漫步于烟雨之中,撑着伞七转八弯。两旁,青砖黛瓦,流水人家。几位妇人随和地收着衣物,轻盈如飘雨。踏过板凳桥,抚过青石瓦,只身穿过狭窄的小巷,羸弱的细流顺阶而下,润透了薄汗青衣。微感倦意,便拨开灵动的芭蕉叶,拉起镀上铜绿的门环,欲寻一间客栈稍作休息。

雨帘从牌匾的棱角坠下来,飘散出冉冉檀香,如歌舞,似水墨。小院内红柱黄瓦,架起一方舒展的小亭。亭下,一张修长的方桌,一位宁静的匠人。不禁起了雅兴,向近处探了几步。于是,见他眉目斑白,发梢和胡髭长而有致,深邃幽深的瞳仁折射出千年不朽的坚定,一派清风般的潇洒中,镶嵌几分凝神的专注。他从宣纸上端起一个素坯,微侧于掌心。几根手指挟着一根细长的软笔,从天青的砚台上浸染无华的墨色,笔管轻磕砚台边缘,清幽满溢,便有墨汁欲滴,竹石相碰,如绣花针落地般细腻的回音。略用三分力,掐住竹管,摇动手腕,中锋勾勒出轮廓,侧锋渲染着底色,露锋点缀了细节。笔尖折转,色彩浓淡,灰白色的素坯上俨然浮现烟雨般粗细的线条,似几条蜿蜒的沟渠曲折回环。走笔至此,见万壑归流处,便是千里江山,青花烂漫,宛若千钟美酒,绘出古色古香的江南风韵,吟唱隽永深刻的剑胆琴心……

雨落飞檐翘角,涤荡了喧嚣熙攘,洗褪浮华。亭中四角,皆有一口端庄典雅的青花瓷。粗细匀称的瓶身,釉色晶莹如雨露,湛蓝的牡丹花开月圆,恰似国色天香的姣好容颜,一枝一叶皆为含苞待放,一明一暗皆为嫣然绰约。青花之下,两条小巧玲珑的锦鲤跃然而起,溅起点点呼之欲出的水花,如同打捞起这一抹飘逸皎洁的月色,泛起前朝传世下来的微波涟漪……

“小伙子可喜欢这釉下青花?”赏着青花瓷,我迷了神,被他一惊。

“欲得上等天青之佳色,必求恰为相宜之温湿,唯烟雨者为适。”说着,便伸手指向不远处的山腰。

几蓑缥缈烟波,笼罩在山间游离,淡淡朦胧了翠色深处。缘他所指,方是一座汝窑。洞口极狭,被空蒙山色隐去了大半,但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的,是有迹可循的火光,仿佛这青山烟雨的心跳,生动而热烈。

雨打竹伞,喜落心房。这是生活的新雨,濯洗了我浮嚣躁急的灵魂;这是文化的烟雨,牵引了青花瓷生生不息的悠长。也许,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但那朵朵风雅精致的青花,却依旧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山林中,淫雨霏霏,簇拥在我身旁的,是天青色的云烟。

篇四: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

雨大如豆,驱人散,却庆幸,识得这般,相逢一刹,圆美满。

银丝玉柱杂杂而下,映衬着漆黑天幕,本是泛舟于湖州水道,悠然自得,却突袭奇雨,破坏了心境,顾不得街边绿树红花,只是埋头踱步走向前方人家。

到了一家庭院,站于青黛瓦砖筑成的墙壁之前,拍去身上细雨,抬头看去,工工整整四个大字:”修已制笔”挺立在朱红牌匾之上,未等细想,便被刺骨寒风催促着踏进院内。

原本外形旷大的庭子也被避雨的游客挤满,找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坐下,听着众人高谈阔论却丝毫不起兴趣,反而目光前方一位壮年男子站在四方木盆前的样子吸引了我。只见他一手拿着万字纹的角梳,另一只手攥着毛料反复刷洗,一按一晃,一梳一拔,便挑出无锋的绒毛,再将笔毛铺开卷起,反反复复,最终用力一按迎春花般的笔毛便绽放开来,轻置一旁,这半成的笔毛已然完成。

雨越下越大,我起初好奇的心似乎被他重复的动作消磨殆尽,无趣的在一旁走动,却偶然看见青砖上帖着的一张简介,远远望去只见两个红色大字跃然眼前,”湖笔”一刹那,万般感触涌入心头。

择笔、水盆、蒲墩、刻字。这位壮年笔匠好似从不被外界干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切步骤,似用湖笔为媒介与时间相处,不慌不忙。他眉宇间充斥着虚静纯一与修已慎独,仿佛用制造出的湖笔染上自我心灵的纯色,书写霁月光风,岁月缱绻。

雨,渐渐停息,只是霏霏如丝。我好奇他是怎样坚持到如今?又有多少泥淖被他跨跃?可他那静谧的状态,我实在不忍打扰,但透过他那温暖的双手与期盼的眼神不难看出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痕真爱亦是传承与发扬的桑弧蓬失。

雨停、天亮。他双肩上扛着金灿灿的阳光,双手里握着千百年的载体,渊亭岳峙、琨玉秋霜。我望向他——文化发扬的希望。

湖笔,是尖齐圆健的品德汇聚;

湖笔,是笔墨纸砚的文化传承。

我手里紧紧抓着一支湖笔,闭上双眼,触摸时间的筯骨,倾听历史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纵有黄沙漫漫掩盖过往岁月,波涛滚滚淹没历史潮流;可湖笔之文化传承不可中断,它始终会让中华儿女钩深致远,与赵孟共享纯静之乐,与孔圣相谈仁义之德。

若非此雨,或许难逢湖笔;若非此雨,或许难见匠人;若非此雨,或许难懂传承。感激于此场大雨,让愚顿的我与怡然的他邂逅,让无知的我与传统的湖笔共振。

此物、此人、此精神应于屡变星霜中铭记于心,百堵皆作。

篇五: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

雨开始下了,细细密密的落在屋檐上。

我们奔向附近的一家破旧大院。院中一名中年男人正用弯刀挂着什么东西,地上散落着动物的毛发,细看来应是牛的。他将牛皮展开挂在一个架子上,转身来拿针时,才看到了我们。经交谈我们得知这中年男人姓王,是开皮影戏戏院的。我们惊异着竟然还有人从事着这门行业,我却突然忆起逝世几年的爷爷以前就有这门手艺。

王师傅正在磨刀,他面前摆放了十几把刀具,大体相同却又各有不同,每一把都是锋利无比,闪着寒光。我回忆一番,猜测他要采用的是“推皮运刀”的雕刻手法,所以刀子就有十几把,每个雕刻刀路对刀型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刀路要用不同的刀型。爷爷在世时常与我念叨起这些,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多少懂了些。

雨还在下着,越下越大。王师傅拿着砂纸正在打磨牛皮,刺啦刺啦的声音伴着雨声在无声地房内响着。王师傅擦净压好牛皮,又拿起了另一块。那块牛皮看起来已经处理好了,被放到一张设计稿上,描绘着轮廓。王师傅的手很稳,划出的线条平整而又利落。随着细节一点一点被描绘出来,我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女人的样子。

王师傅告诉我皮影戏中的特点鲜明,模样美丽的。儿时的我总能看见爷爷眼神空洞,视线缥缈的模样,他总是念叨着皮影戏后继无人了,宝贝着那一张张皮影不让我碰。那时的我不懂,但看着眼前介绍起皮影眼中就好似有了光的王师傅,我好似懂了些什么。

雨渐渐小了,凉爽的风顺着门缝吹来。王师傅将皮影压好,锤着自己的腰,活动着筋骨。我不禁问他,值得吗?将半辈子时光压在皮影戏上。值得吗?为皮影戏压榨自己的身子。值得吗?

值得。

两个字被他说得铿锵有力不带一丝犹豫。

王师傅点上一支烟,也不抽,就让他慢慢的燃着,不同于城市中烟味的刺鼻难闻,这烟又一种淡淡的烟草香。他慢慢的说着,他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这种艺术会消失,会在时间长河中被淡忘,就又有了干下去的信念。

他说这门技艺看着简单实则复杂,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几经培养的一批批专业演员有的攀了高枝,有的调离本行,有的下海,皮影艺人队伍已经乏人。他还说唯一的皮影剧团家底亏空。老剧装出不了台,新剧装置买不起,灯光、布景等等更是奢想,排新戏更是想入非非了。所以他也就更不能放弃了。

回过神来,我叹息:

这世界上还有多少种戏是在光的照射下用布来演绎的?

这世界上还有多少种戏是以兽皮制成人物来表现的?

幸好还有老人们在坚持、传承。

雨已停歇,天色向晚,零散的几只归鸟停息在院落,树叶被风吹得轻晃,蝉声隐匿,日暮生变我依依不舍告别而去……

篇六:如果不是那场雨作文800字

南方的雨,空灵,静雅。

盛夏之期,彩云之南,我有幸第一次置身于苍山洱海之间,悠长的深巷,古老的青石板,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天空下起了雨。我融进了雨帘中,一路润湿着那淡雅的清香,一路寻觅着那斑驳的砖墙……

小巷转角,便又是另一条窄窄的小巷,仿佛一道夹缝,隐约之间瞥见有一位老妪,在忙着手里的活计。

我忍不住好奇地轻盈而去,只见老妪坐在院落的亭台上,手持针线一针针起,一针针落,指尖与针缠绕在刺绣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针丝中来回穿梭。她的颧骨嶙峋,比较突出,头发梳理得十分利索,看不出一丝的凌乱,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

老妪沉浸在娴静的刺绣世界里,如静水流深;我则沉浸在美妙的针线世界里,如行云缭绕……我仿佛在行云流水间出神入迷,不经意间竟忘记了自己靠在虚掩的门上,差点一个趔趄。老妪发现了我,我醒悟到那是私家院宅,冒昧闯入是不礼貌的,禁不住一脸的不好意思,本想快步离开,她却叫住了我,并招呼我过去避雨,她的目光慈祥温厚。刹那间,我没有犹豫,轻快地走过去,静静端详起来。

一座白族名居,一座古榭亭台,一方宽敞的院落,一口硕大的染缸,老妪告诉我那是用来做扎染的。伴着幽幽的草木香,老人将她刚刚刺好的布用木夹和细线缠绕成固定的形状,再轻轻将其投入藏蓝色的染缸中,又缓缓扎染。微风徐徐飘过,我仿佛听到了墨一样浓稠在白布上晕开的声音,它们肆意的在白布上奔腾着,舞动着,在古染缬中开出一朵朵“奇葩”。

雨还在稀稀密密地下着,老妪见我一脸的入迷,便和我讲起了她的故事。许多年前,她和老伴就是在一个扎染院子里相识的,扎染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守的种种美好,但老伴前几年因病去世,她独自守着扎染的手艺,一则用扎染来怀念过去,二则用扎染来传承工艺……

扎染过程中悦耳的声响将我的思绪惹起,我仿佛看见了晶莹的水珠从翻飞的染布上飘然滑落,滴在青石板上,又迸溅而出。

一场烟雨,邂逅一段情怀。闭目冥想,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技艺,神秘而古老,灵动而深刻。不知多少个日夜,她都在与针线作伴,一针一线,一朝一夕,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自己的回忆!传承古老的工艺,让我敬佩,让我震撼!

日暮生出了渐变色,缓缓映入我的眼帘。雨已停歇,天色向晚,零散的几只归鸟停息在院落,树叶被风吹得轻晃,蝉声隐匿,我依依不舍告别而去……

那场雨,让我难忘!